本品多皱缩破碎,完整的花瓣呈三角状阔倒卵形,长7~10cm,宽7~12cm,表面有纵向脉纹,呈放射状,淡棕色,边缘浅波状;内面基部紫褐色。雄蕊多数,联合成管状,长1.5~2.5cm,花药近无柄。柱头紫黑色,匙状盘形,5裂。气微香,味甘淡。
一、概述
黄蜀葵花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或刚毛黄蜀葵的花。甘,辛,性凉。心,肾,膀胱经。利尿通淋,活血,止血,消肿解毒。主淋证,吐血,衄血,崩漏,胎衣不下,痈肿疮毒,水火烫伤。
主要成分:黄蜀葵花含树皮素-3-洋槐糖甙(quercetin-3-robinobi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金丝桃甙(hyperin),杨梅素(myricetin)及槲皮素(quercetin)。
主要药理作用:
二、分布及采收加工储藏
(一)分布
1.黄蜀葵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山东、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2.刚毛黄蜀葵分布于西南及台湾、湖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二)采收及加工
7-10月,除留种外,分批采摘花蕾,晒干。
(三)储藏养护
置干燥处。
三、原植物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1.黄蜀葵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2m。疏被长硬毛。叶互生;叶柄长6-18cm,疏被长硬毛;托叶披针形,长l-1.5cm。叶掌状5-9深裂,直径15-30cm,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8-18cm,宽1-6cm,两面疏被长硬毛,边缘具粗钝锯齿。花单生于枝端叶腋;小苞片4-5,卵状披针形,长15-25mm,宽4-5mm,疏被长硬毛;萼佛焰苞状,5裂,近全缘,较长于小苞片,被柔毛,果时脱落;花大,淡黄色,内面基部紫色,直径约12cm;雄蕊柱长1.5-2cm,花药近无柄;柱头紫黑色,匙状盘形。蒴果卵状椭圆形,长4-5cm,直径2.5-3cm,被硬毛。种子多数,肾形,被柔毛组成的条纹多条。花期8-10月。
2.刚毛黄蜀葵本变种与上种的区别为:植株全体密被黄色长刚毛。
(二)生态环境
常生于山谷草丛、田边或沟旁灌丛间。
(三)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平地、丘陵山区均可栽培。适应性较强,但不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夹砂土栽种较好。
四、性状规格
(一)药材性状
(二)规格标准
五、药典标准
2010年版药典标准:
本品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manihot(L.)的干燥花冠。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摘,及时干燥。
【性状】 本品多皱缩破碎,完整的花瓣呈三角状阔倒卵形,长7~10cm,宽7~12cm,表面有纵向脉纹,呈放射状,淡棕色,边缘浅波状;内面基部紫褐色。雄蕊多数,联合成管状,长1.5~2.5cm,花药近无柄。柱头紫黑色,匙状盘形,5裂。气微香,味甘淡。
【鉴别】 (1)本品粉末淡黄色至褐黄色。花冠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花粉粒类圆形,直径约170μm,具散在孔,孔数约32~40,表面具刺。腺毛完整者长圆锥形,长510~770μm;腺头略呈长棒状,6~14细胞;腺柄3细胞,内含紫红色分泌物。非腺毛单细胞,长140~180μm,壁平滑。花粉囊内壁细胞,断面观类长方形,壁呈条状增厚;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连珠状增厚。草酸钙簇晶细小,直径9~19μm,棱角尖。
(2)取本品粉末1g,加0.18%盐酸乙醇溶液2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槲皮素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1含O.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lμl,分别点于同一用O.5%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 水分 不得过12.o%(附录ⅨH第一法)。
总灰分 不得过8.O%(附录Ⅸ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O%(附录ⅨK)。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8.O%。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O.1%磷酸溶液(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60nm。理论板数按金丝桃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金丝桃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1含O.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O.2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15m1,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0kHz)30分钟,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金丝桃苷(C21H20O12)不得少于O.50%。
饮片
【炮制】 除去杂质及灰屑。
【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性味与归经】 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清利湿热,消肿解毒。用于湿热壅遏,淋浊水肿;外治痈疽肿毒,水火烫伤。
【用法与用量】 10~30g;研末内服,3~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 孕妇慎用。
【贮藏】 置干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