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婴幼儿斜颈分为两种:一种是先天性骨性斜颈,比较少见;另一种是比较常见的由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而引起的先天性肌性斜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婴幼儿斜颈。 “胸锁乳突肌”是颈部众多肌肉中最大最粗的一条肌肉,负责头和脖子各方向的运动。此肌肉左右各一条,从耳朵后面凸凸的骨头(称为乳突)开始终止于脖子下面的胸骨及锁骨处,所以称为胸锁乳突肌。如果我们用力把头转到一侧,就可以在脖子的两侧看到或摸到那条肌肉。
病因
因为很多患儿有难产或胎位不正史。由于胎位不正、产伤导致胸锁乳突肌缺血、撕裂、出血、肌组织纤维化、挛缩所致,临床上有30%-40%的病例为臀位产。但是近年发现,本病患儿中,多数为顺产及剖宫产,故又有人认为在宫内胎儿头颈位置过度侧屈,使同侧胸锁乳突肌的静脉受压,肌纤维水肿,变性挛缩。此外,有人还认为本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病症表现
婴儿出生时并无异常,10天后出现颈部歪斜,头偏向患侧,同时下颏转向健侧,形成特殊的姿势畸形,一侧胸锁乳突肌中下1/3处,有肿块隆起,质地坚硬,呈梭形或椭圆形,无压痛。肿块于生后2-3个月开始逐渐缩小,6个月后全部消失。颈部向健侧旋转活动时稍受限制,而向患侧转动受限。随着年龄增长,挛缩的肌肉日趋严重,畸形更加明显。患儿3个月~4个月后可出现患侧面部肌肉轻度萎缩,眼睛变小,头部倾斜度渐渐增大,较大些的儿童患侧耳朵可接近肩部,脸部明显不对称。患侧脸轮廓椭圆、短而扁,健侧较直、长而瘦,随着儿童的成长,畸形加重,甚至出现颈椎侧弯以及斜视等表现。
治疗
1.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
2. 手法处方
⑴用食、中指与拇指拿住患侧肌肉硬节处捏揉10~15分钟。
⑵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患侧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推揉2~3分钟。
⑶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扳拉,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称斜扳或被动扳拉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然后用双手托拿住患儿头部向上牵引的同时向患侧旋转,称被动转头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
3. 方义:推揉及捏揉肌肉局部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供,缓解肌肉痉挛。被动扳拉及转头活动能拉长伸展挛缩的肌肉,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弹性,改善和恢复颈部功能活动。
4. 加减治疗
⑴如患儿面部及肩部畸形明显者,加点按太阳、颊车、人中、迎香、风池、肩井、肩?、天宗等穴各5~10次,以活血通络,改善局部畸形。
⑵患侧上肢活动障碍者:加在患侧上肢施以揉、拿、一指禅推等法2~3分钟,同时点按肩、臂、天宗、曲池、尺泽、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等穴各5~10次,以加强患肢血供,促进恢复患侧上肢功能活动。
护理
1. 家长应尽量及时纠正患儿头颈歪斜的姿势。
2. 使患儿尽可能多地作主动或被动转头及歪头(斜扳)动作。
3. 每次推拿治疗后,可配合10~15分钟局部热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