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脐疮,西医称脐炎,是指婴儿出生后因断脐不慎,包扎不善,护理不当而感染引起的脐部病证。脐疮的发生,多因脐带伤口被外邪秽毒污染,诸邪郁聚脐周,红肿热痛,故成脓成疮。典型症状是红肿热痛,脓液流溢,重者脐周红肿,溃烂生脓,发热面红,唇红色赤,神昏抽搐。中医:脐带脱落前后,脐部湿润浸淫,久而不干,称为脐湿;脐周皮肤红、肿、热、痛,或形成脓疡,称为脐疮;发于脐带脱落之后者,称落脐疮。脐湿、脐疮二者,是一个疾病的两个阶段。脐湿为脐疮的初起阶段,脐疮则是脐湿的发展和加重。
病因
中医病因
本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断脐时或断脐后,局部处理不洁,或护理不当,感受外邪所引起。
西医病因
脐炎的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溶血链球菌等。
中医病机
水湿、风冷之邪,壅聚搏结,久浸脐部,可致脐湿。若脐湿未愈,复感外邪,郁结脐部,风湿相搏,侵蚀肌肤,化热生脓,而成脐疮。本病病位在脐,严重时可影响心肝。
中医诊断
新生儿脐炎是一种以邪实为主的病证。临床主要根据脐部的红肿、渗出程度,辨别疾病的轻重。轻者为脐湿,脐肿不甚,仅有少量水液渗出。重者为脐疮,脐轮红肿化脓,并向周围扩散。
1.脐湿
主证:脐带脱落后脐窝湿润,浸渍不干,脐部微红肿,精神好,纳乳可,无发热,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分析:本证多由水湿浸渍脐部而致。水湿邪毒郁结脐部,故见脐窝湿润,浸渍不干。气血壅滞,故见脐部微红肿。
2.脐疮
主证: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流脓,啼哭烦躁,发热,口干,唇红,舌质红,指纹紫。分析:本证由于脐部风湿相搏,气血凝滞而致。邪毒壅于肌肤,郁而化热,故见身热。气血凝滞,化热生腐,故见脐部红肿,糜烂流脓。邪毒内攻,扰及心神,故见啼哭烦躁。
西医鉴别诊断
1.卵黄管未闭(脐肠瘘):由脐孔注入造影剂后x线检查可见其进入回肠;或口服活性炭后出现于脐孔处即可确诊。
2.脐尿管瘘:注入造影剂后,x线检查见其进入膀胱;或静脉注射美蓝,见蓝色尿液从脐部排出可确诊。
3.脐窦:因卵黄管回肠端闭合而脐端末闭所致。探针检查可发现窦道,注入造影剂做x线检查可见其盲端。如无窦道形成,而是一球状粘膜块,则为脐茸或脐息肉。
治疗
西医治疗
以局部处理及抗炎为主。
1.轻者局部用3%过氧化氢和75%酒精清洗,或抗生素霜剂、油膏外敷。
2.脓液较多,脐周形成蜂窝织炎及有全身症状者,需用抗生素治疗。
3.慢性脐炎肉芽肿用10%硝酸银液烧灼。
中医治疗
辩证治疗
1.脐湿
治法:清热解毒,收敛固涩。方药:掺脐散外敷。枯矾、龙骨各6g,麝香少许。三药研末,撒于局部,每日1~2次。有赘肉者以鸦胆子仁2~3枚,捣烂,敷其顶端,以胶布固定,注意不可腐蚀过度。
2.脐疮
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药:内服犀角消毒饮加减。水牛角1Og,银花、荆芥、防风各6g,赤芍、牛蒡子、甘草各3g。热重加地丁、连翘;大便秘结加熟军、枳壳;脐部渗血加茜草根炭、地榆。外用金黄散或神效散渗撒、贴敷。
专方验方
1.清热解毒汤:黄连0.9g,黄芩2.4g,连翘4.5g,生甘草3g,板蓝根12g,地丁9g,薄荷1.5g,荆芥3g。水煎服,日1剂,分4~5次服。适用于本病属脐疮者。
2.黄连解毒汤:黄连1g,山栀5g,连翘6g,当归6g,赤芍6g,生地6g,银花6g,甘草5g,防风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本病属脐疮者。
3.黄龙乌贼散:川黄连2份,煅龙骨2份,乌贼骨1份。共研细末。先将脐部以双氧水清洗,再将本药均匀撒在创面上,并以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新生儿脐炎。
4.三妙散:槟榔、苍术、黄柏各等份,研细末。撒于清洗后的创面上,每日2次。适用于脐湿渗出较多者。
5.脐带粉:黄连20g,枯矾30g,朱砂1Og,冰片2g,炉甘石粉1Og,氧化锌1Og。以2%甲紫溶液适量调脐带粉少许,涂于患处,外以纱布包扎,每日换药2~3次。适用于脐湿、脐疮。
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脐炎以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效果好。该病早期病情轻,病变局显在局部,以渗出为主,多采用中药外治法,敛口胜湿。病情进一步发展,或伴有全身中毒症状时,在外治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清热解毒之剂,以清热解毒,凉血和营。过早应用抗生素,易造成菌群失调等副作用,应予以避免。对于重症病例,在中药内外兼治的基础上,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发挥中西药的协同作用,以防止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
预防
重视脐部的消毒及护理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应做到在接触新生儿之前要洗手,断脐要严格无菌操作,生后勤换尿布,保持脐部清洁、干燥,脐带脱落前和脱落后每日以酒精消毒脐及脐周1次。